2008年8月30日 星期六

没有一种关系是不重要或偶然的)

文/(美)罗斯 《心的出路》

我们总认为在一生中只和少数人产生关系,主要是配偶和几个亲友。事实上凡是相遇的都会产生互动,不管是朋友、亲戚、同事、师长、下属,甚至是一年只见一次的医生和避之惟恐不及的讨厌邻居。这些都是人际关系,看似各不相干,其实具有很多共同的特质,你的特质。不管亲密或疏离,这些人际关系的共同公约数就是你。你对一种关系的态度——正面或负面,乐观或怨怼——会渗透到所有的关系。在与别人的互动中带进一点点的爱或充盈的爱,完全取决于你。
没有一种关系是不重要或偶然的。人与人的每一次接触——不论是和配偶或陌生的接线生,不论长久暂时或深浅,不论是正面、平淡或痛苦,都是有意义的。我们的眼里,每一种接触都是重要的,即使是和路上的陌生人最微不足道的接触都可能让你对自己产生新的了解。和你接触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将你带到喜乐的境地,或带往痛苦与挣扎,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带给你丰富的情感体会。

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暂借的

文/(美)罗斯 《心的出路》


我们终将失去一切,但真正重要的东西却永不会失去。房子、车子、工作、金钱、青春,甚至是所爱的人都只是暂借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永远保有,至亲至爱也是一样。然而,这并不可悲,反而应为短暂的人生中能拥有如许美好的事物而心怀感谢。


如果说人生是一所学校,失去就是最重要的一课。我们会经历失去,但也会在困顿中体验到亲人乃至陌生人的爱。失去的经验就像在心中凿一个洞,但你能从这个洞流出爱,也能留住别人的爱。


人生在世就是不断地失去。婴儿一落地便失去母亲的子宫——那个创造我们的完美世界。然后婴儿被送到一个陌生的床上,饿的时候不一定有人喂,母亲也不知何时会出现在床边。正当感受到母亲怀抱的温暖,却突然被放了下来。稍长,我们开始失去朋友(因自己或对方搬家),失去玩具(损坏或遗失),失去球赛冠军。不久我们遇到了初恋情人,然后又失去对方。一连串的失去才刚开始,其后的岁月我们失去了老师、朋友和童年的梦想。


所有无形的东西——梦想、青春、独立——终将褪色或破灭,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只是暂借。我们何尝真正拥有什么?想要抓住永恒是不可能的,你终究会发现,想要"留住"什么或努力避免失去都无法带给你安全感。


但我们总喜欢假装生命是恒久的,更不愿意面对最终的失去——死亡。看到那些临终病人家属的伪装会让你大吃一惊,他们避口不谈即将发生的事,更不可能在病人面前提起。医护人员往往也不对病人坦白。人们短视地以为病人不知道自己的情况,愚蠢地以为欺骗是善意的。我就看过不少病人严厉地对家属说:"我知道自己要死了,别想要隐瞒我。你们怎么能避口不谈?你难道不知道,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在提醒我我将死去?"


临终的人知道他将失去什么,也因此分外知道珍惜,是活着的人习于自欺欺人。

关系不是相互的责任,而是互爱和自我的发展

文/Pat Rodegast & Judith Stanton
你们一定都看过在显微镜下细胞移动的照片,全部的细胞都是活活泼泼的,每一个都遵从自己的意识,似乎没有一个细胞会介意老是被推来挤去。他们融合在一起,他们分开,他们经验。那就是关系最初设计的原意 – 免于为他人承担责任,或是坚强要别人为自己负担责任,这样就可以快速地清除掉一大堆不必要的废物。
不要对某个人投注特殊的注意力,要他负担你们成长的重责大任,关系不是相互的责任,而是互爱和自我的发展。当两个人因为除此两点之外的任何理由而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有奴役和错误的权威产生,那就是关系的终止。

我们不知道爱其实垂手可得

文/John Welwood 《遇见100%的爱》
孤独和匮乏的感觉折磨着许多人,这并不是由于爱的补给不足,因为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爱,只是面目不同:你遇见别人时交换的每一朵微笑、大部分的话语和眼神,多多少少总含有一些爱的成分,以兴趣、感激、体谅、温馨或慈善的形式流露出来。将每天你和别人这种交流汇总起来,你会看到一种交互契入的流动维系着你的生命,这就表示爱在运作。诗人里尔克:"世人除了爱,没有别的力量。"

你不是小我

文/艾克哈特·托尔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如果平安是你真心想要的,那么你就会选择平安。如果平安对你来说,比任何其他的事情都重要,如果你真的知道自己是灵体而不是一个渺小的我,那么,当你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人或情境的冲突时,你不会做出任何反应,而且会全然地保持警觉。同时,你会马上接纳那个情境,进而与它合一,而不是对立。然后,从你的警觉之中,就会产生回应。做出回应的,是真正的你(意识),而不是你所认为的自己(渺小的我)。这个回应会非常地有力量、有效率,而且不会把任何人或情境视为敌人。

这个世界不会让你一直以你所自认的假相来愚弄自己,它用的方法,就是向你展现:到底对你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你对不同人、事、物的因应方式(尤其是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就是对自己了解程度深浅的最佳指标。

对自己的观点愈是受限,而且愈是以狭隘的小我观点看待自己的话,你就会愈加看见、关注以及反应小我的种种限制,还有他人内在的无意识。他人的"过错",或是你眼中他人的过错,对你而言,就成了他们的身份表征。也就是说,你只会看到他们身上的小我,从而强化了自身的小我。你是在看"着"(at),而不是看"穿"(through)他们身上的小我。是谁在看着他们身上的小我呢?就是你内在的小我。

非常无意识的人,会在别人身上体察到自己小我的反射(reflection)。当你明白,你在别人身上看见,而且会让你过度反应的东西,也同样地在自己身上(有时完全是你自己的,别人根本没有),你就开始对自己的小我有所觉知了。到了那个阶段,你可能也会了解到,原来你是把你以为别人对你做的事,反加诸在对方身上。这时,你就不会再视自己为受害者了。

你不是小我,所以当你觉知到内在的小我时,你还是不知道你的本质,你只知道你所不是的本质。但是,经由知道你所不是的本质,去真正认识自己的最大障碍就解除了。没人可以告诉你"你是谁"。他们只会给你另一个概念(concept),概念是无法改变你的。你的真实身份不需要你去相信它。事实上,每一个信念都是障碍。它甚至不需要你的理解,因为你已经是你真实的自己了。但是如果缺乏理解的话,你的真实身份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中闪耀出来。它会停留在未显化的境界里,当然,那才是你真正的家。你就会像一个看起来非常穷困的人,不知道自己银行里面有一亿美金的存款,以至于财富对他来说,是未表现出来的潜能。

我们的沟通都爱各自讲着自己的事

文/杨培《亲密、孤独与自由》

我曾经在一家餐馆,看见一桌四个女性朋友在谈话,可是却各自讲着自己的事,似乎没有人专心在听别人说话,像是自言自语,不管是否有听众。
这种情形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居然有人讲话不需要对象,就可以自己不停地讲;然后饭吃完、话说完了,人也就散了。当真正需要听众时,可能没有人愿意倾听我们倾诉,人际关系是如此的不踏实。
后来我更发现原来自言自语的人多得不得了,可是真正愿意听别人讲话的人不多。我们可能花很多力气去学沟通技巧,可是,倾听跟诉说如果没有真正连接上,那么关系的建立,或关系的成长,恐怕都是很困难的。

2008年8月29日 星期五

我们拿角色、面具等道具来保护自己

文/Piero Ferrucci 《仁慈的吸引力》

接触别人的时候,我们常会利用若干令自己安心的道具,例如以身称头的衣着打扮、令人肃然起敬的专业头衔、跟某个重要人物攀亲带故、手上拿着最新款式的手机。这些辅助器材令我们安心,而虽然表面上似乎有助于建立情谊,其实有损无益。因为它们让我们分心,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使用那些道具呢?因为大部分的人都害怕。想想看,你走进一个派对或会议,房间里一个人也不认识,也没有人为你介绍。与他人接触的时候,我们有如赤身露体。我们靠的是自己,不是靠拥有的东西。我们裸露在外,手无寸铁,只能靠自己的本事。我们有如被置于临界线,非死即生(这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感觉无论多么令人不快,其实有助于接触)。因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我们或多或少觉得胆怯。与人接触,有时候想到就令人胆怯。所以,我们拿角色、面具等道具来保护自己。

关系的建立,往往是在填补彼此心中的洞

文/A.H.Almaas 《钻石途径》

当你和某人建立起深刻的关系时,你就会用那个人来填补你的洞。你认为你从那人身上得到某些东西而将自己的洞填满了。举例而言,你可能会因为这个人欣赏你而感觉有价值,你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利用他人的赞美来填补心中的洞。只要你和那个人在一起便感觉到有价值,如此一来,你会不知不觉地认为是那个人使你变得有价值的。他无论给你什么都使你觉得那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所经验到的满足都是他带给你的。

你的无意识看不见他使你感觉有价值的那个部分和你是分开的,你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那个人一旦死亡或关系结束了,你不会感觉失去了那个人,你感受到的是填补坑洞的东西不见了。你的感觉是你丧失了自己的一部分,而这就是你会那么痛苦的原因。感觉上就像你的肉被切开,某些东西被挖掉了。这才是创伤和痛苦的原因,由失落感所造成的伤痛。你可能会发现你的爱、你的安全感、你的力量、你的意志力都不见了。失去亲密伴侣会使你觉得以前被他填满的那些洞,现在又暴露了出来。

如果人们说,“我们彼此很适合”,这就意味着他们是在填满彼此的洞。这部分补足了这个洞,那部分补足了那个洞。当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时,他们会觉得完整而满足,因为他们感觉彼此互补,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变成了一个完好的整体。

很少有人能填满你所有的洞。你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人与活动,但他们仍旧无法填满你所有的洞。仍然会有一些坑洞存在,而这会造成你的不满足感一直持续下去。当然坑洞是无法被彻底填满的,只要对方有一点变化,或者说了某些让你不舒服的话,你就会感受到那些坑洞的存在。你会再度感觉到那些洞,“喔,他根本不认为我有任何价值。”你感到愤怒和受伤,是因为心中的洞又暴露了出来。因此,不满足感会一直持续着,是因为对方无法永远填满你的洞,特别是对方也需要你去填满他的洞。

这不是留在家中的时候

文/ Ben & Jock 《关系花园》


爱的呼唤在每一刻从四面八方向我们涌来。
我们凝视着爱的廣袤绿野。
你可愿与我们同行?
这不是留在家中的时候,
应该进入花园。
喜悦的曙光已经升起,
这是合一的时刻,看见远景的时刻。

(Andrew Harvey)


关系,像一座花园,需要除草、灌溉、细心长久的照料。健康的花园充满能量,生机盎然,完美的亲密关系也一样,可以滋养每一个人,让彼此都有空间成长、茁壮。
但是,这需要你进入这花园,亲自动手劳作喔!
许多人认为亲密需要去学习的技巧,这种观点把人视为天生原本是分离/分开的,必须在后天去学习彼此亲近。然而,人如果花许多时间共处,就一定会逐渐进入亲密状态。奇怪的是,很多人把大部分时间来避免亲密,想尽办法扼杀逐渐亲密的过程。

2008年8月23日 星期六

開悟的最大障碍

若你还没有找到你内在真正的财富(本体灿烂的喜悦),就是乞丐,纵使你拥有庞大的物质财富。
你丧失与本体的联系,滋生了你和你自己以及你和世界隔离的幻相。你便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感知自己是一个孤离的碎片,恐惧因此而产生,内在和外在的冲突变成了常态。

本体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至一生命。它超越形相,也以最内在无形且不灭的本质,存在于每一个形相的内在深处。它是你当下就可触及的最深处的自我 (your own deepest self) 和自性 (your true nature)。

只有当心智(mind)静止或临在(present 深刻地专注在当下)的时候,本体才能被感觉到。

心智的认同,它使思想变成强迫性 (compulsive)。无法停止思想是一种可怕的痛苦,可是许多人却视为平常而不当一回事。这种不断的心智噪音,阻挡着你,使你无从发现那个与本体不可分割的内在宁静。它也创造了一个心造的假我 (a false mind-made self),因而投下恐惧和受苦的阴影。心智认同创造一个由概念、标签、形象、文字、批判和定义所组成的不透光屏幕。它隔阂了所有的亲密关系:你和你自己、你和你身边的人、你和大自然、你和神的关系。这一道思想的屏幕,创造了孤离的幻相,使你遗忘(forget)了你与万有皆是一体的实事。

强迫性思考者,活在一个明显的孤离状态,活在一个问题与冲突不断,一个疯狂而复杂,一个反映了心智不断支离的世界里。思考已经变成了一种疾病。当事情失去平衡的时候,疾病便因应而生。

开悟 (Enlightment) - 只不过是与本体合一时觉受 (felt) 到自然状态罢了。开悟的状态不是受苦,是离苦,但是你必须自己去找出来。开悟是一个圆满的状态,是一个由「合一」而达成和平的状态。它是受苦和内外冲突的了断,也是不断思考苦牢的终结。

心智如果应用得当,是一个超级利器。问题不在于你误用了你的心智- 一般而言你根本没有使用它,是它在使用你。这就是疾病。你相信你就是你的心智。这是一个幻相。这个工具已经反宾为主掌控你了。

心智喜欢啃问题。

你能够随心所欲摆脱你的心智吗?你找到了控制心智的「开关」吗?若不,心智就在使用你。你无意识地(unconsciously)与它认同了,因此你甚至不知道你是他的奴役。当你明白你不是那个思考者的时候,就是自由的开始。知道这一点使你能够观察这个思考者。你开始观察思考者(watching the thinker) 的那一刻,便启动了一个更高的意识(consciousness)层面。

心智只是智力的沧海一粟。当你明白所有真正重要的事物- 美、爱、创造、喜乐、内在的和平 - 都来自于心智之外,你就开始觉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