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春源
我有一位好久沒有聯絡的朋友,二十出頭就結婚了。聽說開始時她的婚姻非常甜蜜,後來也不知怎的夫妻倆人的關係鬧得越來越僵。就在她感到痛苦不堪時,她突然想起我,跑來向我訴苦。
她向我投訴她的先生不但沒有感激她幫他打理生意,還諸般的挑剔她做得不夠好。她覺得自己非常委屈,除了要打理先生的業務,家裡還有一蘿蘿的家務等待她去做,而作為先生的卻沒有幫她什麼忙。
我一面仔細聽她說話,一面端視她的容貌。我發現她以前容光煥發的臉容已不在了。眼前的這個人,兩眼呆滯且裡頭藏有很深的恨,臉龐暗淡無光,頭髮凌亂沒有光澤,跟婚前我所認識的她簡直是判若兩人。頓時,內心裡湧出了慈悲的情懷:她活得好痛苦呀!我一定要幫她!
她找我傾訴了好多次,我以為借出我的耳朵,至少可以讓她舒解心中的委屈。有時我也建議她几個方法去解決問題。可是,几個月之後,她還是老樣子,而我開始焦慮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很困擾。
後來,她把她的先生帶來見我,希望我能夠給於她先生‘輔導’。在整個談話過程,非常奇怪的是先生不發一言,臉色相當委屈和為難,心中隱約感覺到先生不像妻子的迫害者。原以為妻子是受害者,如今看來到底誰才是受害者呢?我真的給搞糊塗了。
我開始慌了。到底我哪裡出問題?我好像沒有帶給人平安,反而卻增加了他人不安。到底我還需要為她做些什麼來幫助她減輕痛苦?
這時,保羅‧費里尼的書《無條件的愛》其中有一句話,突然在我腦中閃過:“你無須為他的平安和快樂負責,你也不是為拯救他而來的。… … 切莫越俎代庖,替他去做他自己該做的事。”我以為我義不容辭的俠行能減輕她的痛苦,可是在潛意識裡卻增強她成為受害者的欲望。我的拯救協助她利用受害(得到他人同情的通行証)巧妙的逃離面對痛苦的責任。
我頓時愣了,並開始冒冷汗。我發現我已經被捲入她‘設好’的心理遊戲 -“拯救 - 迫害 - 受害”。我還樂不疲此的參與其盛,毫不自知! 後來,我再深深的反省,原來我的‘拯救’說穿了也只不過是為了我個人的俠義助人的滿足,並證明我是慈悲的。
在這次的經過,我意識到慈悲助人並不是讓人減輕痛苦,或讓人感覺舒服一點,事實上這只是一種情緒上的同情。真正的慈悲助人是要引領人們來到真相的面前,鼓勵他提起勇氣去面對真實情況,雖然這會令人感到痛苦和恐懼。
保護他人免於痛苦和恐懼,只會使他人看不見自己的真相。
其實,這也是一種迫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