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若水(www.accim.org)
終日端坐在蒲團上,閉著眼睛在身體上下穿梭著,逼出每一吋肌膚下面的覺受,有時如電觸,有時酸麻,不論好壞,只要有覺受,心中便會生出「不虛此座」的暗喜。
此時耳邊卻響起葛師的叮嚀:「好覺受,壞覺受,都一樣,不要被覺受所戲弄。你的目的不是增長覺受,而是在好壞覺受之間修個不動心,在覺受生生滅滅之際,悟出個『無我』的智慧。」
內觀的旨趣,是藉著瞬息變化的身體覺受,了悟出,自己的好惡悲喜原來只是一套本能運作的連環反應而已。只因反應的模式不斷重複,而逐漸定型,留給我們一個「主體」的印象,好像有個「人」在幕後操作。其實,一切活動只是身體與心念之間的相互反射,既沒有「我」這主體,那麼便沒有「我的」可執著了。「我」若不存在,「你」的存在基礎也會隨之動搖。「你的」表現也不過是一套身不由己的反射現象而已,那麼我們就比較容易把它當作一件自然事件來處理,而不至於生出強烈的情緒反應了。
可惜,小乘的修持常止於自身,由了悟無我而證入羅漢果,被我們中土大乘譏為「自了漢」。其實,小乘佛法從理念上來講是可以自圓其說的。既然「一無眾生可度」,所以「自了,他亦了」,何需多事?只是在修證過程中,我們必須追問:是否真有純粹自了的可能?
人類從入世開始,就是社群動物,他的生命內涵與周遭的環境已經交融為一體了。佛說:境由心造;奇蹟課程說,他人與世界都是自己心靈的投射,究竟什麼才算是「自己」?絕對不限於這個軀殼之內;不僅是兒女親友,整個世界都可能是「我」的延伸,那麼,我是否能坐在蒲團上,觀一觀這一身軀,就能化解得了千百萬劫造就出來的「我」?
此外,我們還需把現實生活納入考量。現代人哪一個沒有家庭事業纏身,即使是出家人,也常有個大廟或一堆徒弟需要照料,一天中能夠安坐下來觀息觀身的時間微乎其微。剛由內觀中心回來時,總是心懷大志,不論多忙,早晨也要提早一小時起床,不論多累,晚間也需撐個一小時。靜坐的質與量,終於抵不住現實生活的壓力而一天一天地縮水,內疚與挫折也日日加深,於是,家人與工作都成了害我們無法悟道的罪人。直到一天,連坐都坐不住時,才驚覺,回營改造的時刻到了。
這一瓶頸是可以預料得到的,因為傳統的「止觀」本來就是為古代苦修的出家人而設計的,如何套用在當今 E 世代的忙碌生活中?其實,原理很簡單,我們只需將蒲團上的「無我」經驗,轉化為人際關係的「無你」智慧,內觀的精神就在紅塵裡重生了。
「無你」的修持,就是奇蹟課程的「寬恕」法門,它主張,若要徹底根除人類的痛苦,唯有寬恕一途,不是因為寬恕能帶給你什麼美德或境界,而是因為世上沒有一個對不起你的人。它教你看出,那些狀似害你的人物或環境,原是你自己邀請或打造出來,陪你修練這一生課程的。而他們也跟你一樣,身不由己地隨著內在的恐懼,與你相互反彈。你既然不是真實的「你」,那麼,他也不是真實的「他」,於是,世間的衝突立刻單純化了許多,就像莊子的寓言,你若被順流而下的「空船」所撞,避開或推開一下就行了,沒什麼大不了的。
我們也都聽過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真言,傳統的解釋是說,唯有直指自己的心,悟見自己的性,方能成佛,於是大家忙著參公案,能夠早日桶底脫落,大徹大悟。其實,人間最好的公案就是自己的親密關係,我們大概不少時候會望著自己的親人想著「我怎麼會娶回這種老婆?」「我怎麼生出這種兒子來?」那真是道道地地的無頭公案。
寬恕則是發揮「無你」的智慧,冥冥中知道,這樣的老婆或兒子出現於我生活中絕非偶然,只要我們能在那個呲牙裂嘴的冤家身上,認出他們與你有同樣一顆圓滿的自性,那麼,我們便離自己的圓滿實相不遠了。
猶記得早年跟隨南懷瑾老師學禪,他老取笑我們這批裝模作樣的修行人,不是修「老婆禪」,就是修「野狐禪」,最擅長的首推「口頭禪」!南老師,這「無我亦無你」的寬恕法門,可否稱為「奇蹟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