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秋燕的來信


摘自《星洲日報》
我家有六兄弟姊妹,四女兩男。大哥原本婚後住在是父親向政府申請的廉價屋,可是因為過慣了依賴父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加上大嫂又不懂得持家,生了第一個女兒後就搬回來與父母同住,從此又過著依賴父母的生活。

大哥住在家裡沒有給家用,大嫂吃了吃之外甚麼家務事都不幫忙,屋子總是亂七八糟的。我媽媽的肚量卻像海洋,一句話也沒說,只是偶爾在我們姐妹面前講兩句。

一直到大哥生下兩女一男,爸爸也退休了,家裡單靠媽媽賣糕點來維持,還好我們四姐妹每人都給家用。

數年前,媽媽得了急病去世了。我勸大哥說,媽媽不在了,他已經失去依靠的對象,自己要懂得打理一家人的生活,要叫大嫂常常煮飯,不要吃外面,能省就省。不過,說了也沒湊效。

媽媽走後,大嫂就對爸爸愛理不理的,哥哥一路來就跟爸爸沒兩句。後來爸爸生病了,生病期間,大嫂對爸爸的態度更糟,一味說為甚麼弟弟的老婆不用照顧爸爸。

每一次,我回去看爸爸時,爸爸都投訴大嫂如何對待他。聽了爸爸的話,我們這些出嫁女兒也愛莫能助,我沒有把事情告訴大哥,想必他也不理會。

後來爸爸住院了,大哥跟弟弟輪流照顧。有一天,每個人都要工作,就只有她有空,所以便叫她去醫院照顧一天。可是大哥打電話跟我說大嫂要顧孩子,所以不能去。其實,她的孩子已經長大了。

翌日,爸爸就去世了。我想,大哥會因此內疚嗎?

回想起來,他是靠父母最多的孩子,現在卻如此對待爸爸,我心里對他很不滿。而且,他是那種親朋友多過弟妹的人。我們對他不錯,就是不明白為甚麼他會這樣?
有時看到表哥照顧弟妹的態度,我心裏很羨慕。可是一想起自己的哥哥嫂嫂,想回老家看看,心理就會覺得很沈重。


◎秋燕


唯有選擇愛,才能克服一切難題。


秋燕,
雖然你在信里頭,表達了你對哥哥的許多不滿,在字里行間,我還是可以感受到你對你哥哥有著許多的愛。

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會發生讓人封閉心扉,關系變得尖銳的沖突。由于親情血肉相聯,所以愛恨交織,明明是深愛對方的,可是制止不了心中對他一腔憤火,只因為我們不肯放下‘自以為是’對方做出種種不如我意的事,然後,我們的憤怒、傷痛、背叛等等感受,全都變得理直氣壯,使衝突更加白熱化,讓我們下意識裡不得不相信他是所有問題的根源!

當我們如此想時,滿腦子早已筑起神圣的法院殿堂,我們就是坐在中央的法官或陪審團,冷若冰霜地定了他的罪。

這罪一經判下,我們再也看不到對方原是美善的本質。

你的大哥演變成目前‘如此’的性格,并不是一朝一夕,而且也需要其身邊的人協助他,慢慢地將之培養出來。然而,這并不意味你的大哥不須要負責任,只是要指出一個事實是:所有的家庭成員對家里所發生的問題都有責任。

我們常常會混淆,以為負責任就是‘是誰搞出來的問題,誰就要承擔它的后果’,結果負責就變成了負擔,負擔就會化成削尖了判官筆,不只往自己身上插,也往他人身上刺去,最后大家都落得不是自責就是指責的兩敗俱傷的局面。

負責有強烈的學習意味。先問自己:每一個現在眼前的問題,你選擇繼續抱怨抱屈,揪出罪魁禍首,還是愿意選擇把自己調在愛的頻道,臣服于眼前遭遇,打開內心,仔細的瞧瞧還有什么東西是我看不清的。自我負責的人,不會透過‘罪行’的鏡片來看他人,而會躬身謙卑受教:‘我無法正確地看待我的哥哥,因為我透過有色眼鏡來了解他,在他身上貼上不負責任、不顧家的標簽。我愿意了解哥哥的內在到底發生什么事?’說真的,你的確不了解眼前這個人的真相。當你愿意接收更多有關哥哥的資訊時,你的心會慢慢地為他開闊起來。

當你愿意打開心眼,也許你會發現,原來哥哥也有照顧爸爸的能力;原來哥哥也有工作的能力;原來哥哥也有交際的能力… … 只是這些都不是在你要的計劃里頭!若你還執意要哥哥服順你的期待,就等于將哥哥變成你手中的棋子任你擺,你覺得可能嗎?如此下去,最終吃苦頭的還是自己。

找出別人的錯誤,等於推人陷入內咎的窩臼,讓人痛苦萬分,所以不必將爸爸的死拴在哥哥的頭上。‘錯誤’只能用愛加以化解,不能打擊它。若要一家平安和諧,則唯有選擇愛,發揮愛的力量,才能克服一切難題。


張春源 寫在隨順小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