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

愛是無法培養的


是無法培養的。愛不能被劃分成神圣和世俗;愛是整全的,它沒有多寡之分。「你愛不愛眾生?」是個很荒謬的問題,一朵芬芳的小花根本不會去考量誰來聞它、誰不聞它的問題,愛也是如此。愛不是一種記憶。愛跟心智或智力無關。如果我們了透和解決了存在的問題- 恐懼、貪婪、羨慕、絕望和希望,愛和慈悲自然會降臨。一個野心勃勃的人是不可能有愛的,執着于家庭的人也沒有愛。妒嫉與愛更是無關。你說:「我愛我的妻子。」你其實是言不由衷,因為下一刻你已經在妒嫉她了。 愛意味着無比的自由 - - 不是為所欲為的自由。只有當心安靜下來、不再有自我中心的活動、凡事都淡然處之時,愛就降臨了。這不是一種理想化的說辭。如果你沒有愛,那么不論你做什么- - 求神拜佛、行善布施、寫書、寫詩 - -你仍然是個了無生機的人。缺乏了愛,你的問題只會不斷地增加;有了愛,無論你做什么都不會有沖突或危險,因此美德的本質就是愛。心若是沒有愛,根本稱不上道心。只有道心才能解脫煩惱,體悟愛與實相中的美。

(文摘自/《生命之書》 克里希那穆提著)

春源說:我們都很渴望愛,不管是愛人或被愛,而這樣的渴望從古至今都已存在,不曾改變。但是我們越是要愛越是感到愛的匱乏,漸漸的我們互相猜疑對方的愛有多真、互相試探對方愛我有多深、互相指責對方給愛不夠多、互相讓對方內疚所承諾的愛沒有兌現… … ,最后我們都將自己狠狠地拋進「受害者」的泥沼里,載浮載沉,痛苦得差點溺斃。 這是愛嗎?我們懂愛嗎?我們知道的愛到底是什么?
從生到死,我們都在愛的問題打轉,可是我們對愛卻束手無策。 我們一生下來,都愛‘做’,若不‘做’了,也許愛就出來了… …

1 則留言:

evelyn 提到...

当我一直不断追寻爱时,我真的感到好匮乏,心中感到好空虚,而我似乎不断的想从外在去寻求满足,好似自己永远不可能满足自己对爱的需求,这让我好困惑.曾经我试过不往外求,试着满足自己对爱的需求,发现到好难耶...而且有条件的爱人和被爱都成为一种让人觉得窒息的束缚...现在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爱是离不开关系的,在不同的关系里我都可以学习和摸索如何去爱自己,爱别人-里边包含尊重,倾听,接纳...而这样的爱,让我和他人更靠近,更舒服...